Media Summary 媒體報道

【林俊彬博士】教大推親職教育App 10周提升親子技巧

2022-06-27 

【明報專訊】新冠疫情下家長或子女相處時間增,易生摩擦,教大推出名為「親職教育Level Up」的手機應用程式(App),開放公眾使用,教授親子相處技巧。設計程式的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林俊彬說,設計概念是想利用10周、以10個主題教家長循序漸進學習,首4周增強親子關係、第5至8周是建立子女正面行為,最後兩周是處理子女負面行為,希望家長將技巧變成習慣。

應用程式內設有為期10周的學習內容,每周重點學習一種親子相處技巧,包括積極聆聽、遊戲中學習、親子閱讀。以第2周主題「積極聆聽」為例,當中提到家長聽到子女訴說負面情緒時,應容許子女說出情緒由來,而非阻止他們表達。

各主題附簡化幼兒教育理論短文

林俊彬稱,每個主題附短文章,將幼兒教育學術理論簡化;同時為各主題設計全新動畫、拍攝家長示範短片、測驗,希望鞏固家長所學。教大團隊花110萬元製作應用程式,公眾可免費下載。

為配合第4周主題「親子閱讀」,教大同時推出一系列圖書,讓家長實踐於動畫和短片學到的「對談式閱讀 」技巧,包括引導孩子回想情節、多問開放式問題、將故事聯繫至日常生活等。林俊彬表示,這種親子閱讀方式猶如與子女開展對話,家長要避免「講足全程」,閱讀時應與孩子一問一答,「整個概念是他(孩子)講多些,你(家長)講少些」,以達至提升孩子閱讀興趣和語言能力。

林俊彬稱,部分家長在疫下始察覺「原來小朋友這麼難湊」,衍生不少親子相處問題。為幫助家長,他希望家長可趁子女最近重返校園,多在空餘時間學習有科學根據的親子技巧,「好想家長將程式內的訓練變成習慣,例如學會共讀技巧,就每天抽15分鐘親子閱讀,建立習慣後效果會漸明顯」。

《明報》: https://shorturl.at/jGdWu

主動建構

提起正面情緒,很多家長都會立即想起開心和快樂。究竟家長做什麼才可以令孩子更開心更快樂呢?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運用主動建構(active constructive response)。

孩子走到你面前,告訴你她畫了一幅漂亮的畫,老師在學校也讚口不絶。你可能有以下四種不同的反應:

分析以上四種反應,大家不難看出,反應一的潛台詞是「我不在乎你的想法」。反應二的潛台詞是「你感到興趣的事對你有害無益;我感到興趣的事才是最重要」。反應三代表家長讚同孩子的看法,但不大有興趣知道事情的細節和孩子的感受。

唯有反應四:家長對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感到興趣,對孩子的行為表示讚賞,亦很想知道孩子的看法和感受,所以問了一個又一個的問題。研究顯示(Gables et al., 2004):當家人與我們分享好消息時,這種「主動建構」的回應可以幫助家人重溫開心快樂的回憶,對建立家庭關係亦有正面幫助﹗

想孩子開心快樂地成長是所有家長的希望。家長在孩子分享好消息時運用主動建構,就可以輕鬆令孩子更開心更快樂﹗

參考文獻:

Gable, S. L., Reis, H. T., Impett, E., & Asher, E. R. (2004). What do you do when things go right? The intra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effects of sharing positive events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 87, 228-245.

【鍾杰華教授】教大GPS:支援讀寫困難學生學英語

2021-11-23

作為中西薈萃的國際大都會,本港的語文教育政策向來以「兩文三語」為目標,期望學生能中文(第一語言)與英文(第二語言)兼擅。然而,對於有讀寫困難的學生來說,學習中、英文絕不容易。教育界過去10年在學習中文方面給予這類學生的支援漸趨成熟,但對於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相關研究目前還是寥寥可數,令教育工作者在提供支援上極具挑戰。

結合兒歌或遊戲 擴充口語詞彙

要有效認讀及默寫生字,必須從形、音、義三方面入手。學習新詞彙時,最有效的方法是從互動溝通中,透過快速連配,掌握不同的名稱(音)與指稱物(義)。到了學齡階段,學生大量接觸文字,就開始逐步將文字的字形與其音及義連繫起來。例如當教師指着並讀出「大」字時,學生便會聯想起「大」這個畫面,從而將「大」的形、音、義連結。一般的學生透過反覆抄寫和朗讀,或許能輕易記得。但有讀寫困難的學生,需要更有效的方法去將三者連繫,才能成功記住字形、字音和字義。例如﹕學生可以邊讀出「大」(音),邊用手指在空氣中寫出「大」字(形),並同時用手比擬出大的動作(義)。

然而,在學習英語作為第二語言時,學生們遇上多一重障礙,就是他們的英文詞庫非常不足。換句話說,當教師用英文說出「big」這字時,因為學生在口語運用上較少接觸這個字,其發音並不能作出與「大」相關的聯想。因此,要掌握新的英文生字,最有效的方法是透過唱兒歌或遊戲等方式,先擴充口語詞彙、理解詞彙意思並正確發音。例如:教師可以先配合圖片介紹不同水果的英文名稱,然後透過「抽水果」的遊戲,讓學生在聽到教師說出某水果的英文名稱後,從袋中抽出對應的水果;當學生初步掌握後,便可改由學生甲說出水果名稱,學生乙抽出水果,然後由學生甲核正。當學生能理解並在口語運用目標詞彙後,我們便可進一步利用多感官的方式,例如:泥膠、Wikki Stix砌字、在砂紙上寫字及觸摸筆順、利用字形框配對及辨認字形等。

設計輔助課程 配合多感官教學

為了了解本港初小讀寫困難學生的英語能力概况,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開展賽馬會「童步向前」英語學習計劃。這項計劃得到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,團隊會設計以實證為本的英語讀寫輔助課程及教材套,課程配合英語教科書的主題,由淺入深地教授英語詞彙、句式,並利用上述舉隅的多感官教學策略,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,從而改善學生的英語讀寫能力。我們深信透過適當的選材、課程設計及教學策略,加上提升學習動機的方法,學生能逐步掌握學習英文的方法,有效吸收課堂知識及內容。如想了解更多,可瀏覽計劃網址:www.eduhk.hk/jcrise

文:葉杏泠(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助理項目經理)、鍾杰華教授(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總監)

《明報》: https://shorturl.at/piddP

「3Es 情+社同行計劃」的《華人幼兒情緒社交能力量表 (CICSEC)》奪得 iCAN 2021 的銀獎及特別獎

香港教育大學承蒙李國賢兒童基金捐助,推出的「3Es 情+社同行計劃」《華人幼兒情緒社交能力量表 (CICSEC)》早前奪得 International Invention Innovation Competition in Canada, iCAN 2021 的銀獎及特別獎以及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Invention Competition (IIIC 2021)的金獎。而相關量表以及3Es 情+社課程能夠有助幼兒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兒童發展進度,並培養幼兒情緒表達、情緒管理、認知控制和同理心及利他行爲四大情緒社交技巧!教材套已於多間本地幼稚園推行,成效顯著。

請觀看由中心總監鍾杰華教授及聯席總監林俊彬博士的介紹:

【林俊彬博士】提升孩子EQ三部曲

2021-03-12 

現代社會要求小朋友不只IQ高,亦要EQ高。但孩子年紀細小,怎樣學習相關的技巧?家長在當中可以扮演怎樣角色?

林俊彬博士於《U Magazine》中分享,家長可透過情緒詞彙、情緒表達、情緒調控三大步驟進行情緒教育,提升孩子的EQ。

詳細報道可瀏覽《U Magazine》第798期18-19頁。

陳寶蓮博士】讓「自由玩」紮根校園

2020.09 【智樂.遊戲在校園通訊】創刊號

《家長如何可以幫助孩子自主學習》網上講座重溫

疫情反覆,學童需要適應不同的學習模式,有時要採用網上實時教學,有時要觀看主題影片,復課後又會回校上課。面對種種學習模式的轉換,學童怎樣才能有效學習呢?

其實,無論採用哪一種學習模式,能夠自主學習才是關鍵﹗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 #林俊彬博士 及幼兒教育學系副系主任 #劉怡虹博士 與大家分享培養幼兒自主學習的方法。

按此重溫網上講座 (01:00正式開始)

另外,現時大部份學童都要在家對著電腦上課。幼兒的「網上學習」經驗較少,特別需要家長的支持。我們為此製作了《家長如何可以幫助幼兒在家學習》小冊子,與家長分享有關議題。

【鍾杰華教授】網上開學 注意屏幕後情緒

2020-09-07

開學月,素來被視為學生輕生高峰期。今年情况特殊,因新冠病毒來襲,學生無法正常上學。學生面對「停課復課再停課」,過了不一樣的學年;不少學校已於上星期開學,吃過早餐穿上校服,打開電腦參加網上開學禮。校園生活搬到網上平台,學生壓力會否減輕?電腦屏幕背後,如何照顧學生的心理健康?

本周四(9月10日)是世界防止自殺日。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(CSRP)2018年數據顯示,本港15至24歲的青年自殺率為每10萬人有9.5人。每逢新學年師長都特別緊張,擔心開學壓力、校園欺凌等影響學生情緒,出現輕生念頭。香港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講座教授、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總監鍾杰華指,輕生議題複雜,涉及多重因素,與社會環境轉變、心理和生理因素有關,例如疫情、家庭爭拗、工作困難、自信心低、藥物等都有影響。

授課形式轉變 或擔心升學感壓力
今年網上開學,情况會否不一樣?鍾杰華相信,大、中、小學生經過幾個月來的網上課堂經驗,新學期再次網上開學已早有準備,壓力可能比初時低。而英國《衛報》報道,日本在今年4月(當地在4月開學),自殺率較去年同期大跌20%,估計與疫情下減少上班上學有關。

但是,面對未知的校園生活,難免會感到壓力。「不論是哪種授課形式,學生都需要適應開學的種種轉變,有一定的壓力,多多少少會有情緒出現。」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自殺危機處理中心主任何永雄補充,新學年暫時繼續網上授課,學生面對的壓力因人而異。不嚮往校園生活、朋輩關係一般,甚至在學校是被欺凌的一群,網上授課讓他們的壓力減少;另一邊廂,重視學業的學生,或擔心授課形式轉變會影響學習和升學,造成心理壓力。

透過屏幕 難看表情評估情緒
另外,教師不能面對面見學生,要評估他們的情緒有一定難度。「教師對着屏幕,分開廿幾三十格,每格仔的大小幾厘米乘幾厘米,不容易察覺到學生的表情和反應。」何永雄認為,網上遙距教學令專注力較弱、支援需求較高的學生特別容易受忽略;加上每節課堂時間不多,難兼顧教學和學生的需要。「以前可在課外活動期間接觸學生,了解他們的情緒狀况,但疫情下,這些機會已不復再。」他建議教師在課堂以外,花點時間與學生網上交流,聊聊生活近况,從中了解學生的情緒。

更新教學法 增匯報分享
要留意每個學生的需要,網上教學比傳統授課更困難。不過鍾杰華表示,網上學習雖有其限制,但可以透過不同的教學方法改善。例如為高小至中學生提供自學時間,然後在堂上匯報,由學生分享他們的看法,既可了解學習進度,亦有助評估個別學生的情緒表現。高年級學生適合小組學習,最多3人一組,並匯報討論結果。「要改變傳統教法,應給予同學多些機會分享,而教師的角色是讓他們從不同角度看觀點。」即使課室轉到網上平台,亦不能失去同學互相交流的機會。

安排朋輩互動 分享生活心情
不論幼稚園還是大學生,建立朋輩關係都很重要。鍾杰華建議,每星期至少騰出半小時讓學生在平台溝通,分享日常、功課、娛樂等話題,互相認識。「有些自由時間給同學,分享當日或該星期遇到的事情。」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以外的時間關心學生,就某些主題請他們分享,例如今天的心情、日常生活、遇到的困難等等。即使在家上學,也不要完全與同學、朋友零交流。

《明報》: https://shorturl.at/hF2aU

幼兒教育中的電子學習:推行得宜助提升教學成效

2020-12-09

一年一度的「學與教博覽」將於12月9-11日舉行,匯聚各地教育工作者交流最新教學趨勢。受疫情和停課影響,本年度備受關注的議題為「混合式學習」(blended learning),一眾專家和同工將反思如何調整教學策略,結合面授課堂與電子學習。

本中心總監暨「學與教博覽」顧問委員鍾杰華教授日前接受訪問,暢談幼兒教育中傳統教學與電子教學如何相輔相成,推行電子教學的原則,及相關教學專業培訓的重點。訪問內容可見下圖。

(訪問稿原文:「學與教博覽」2020博覽會訊)


疫情未散 子女擔心復課後衞生問題 博士教家長妙用語言技巧解決(心理篇‧下)

2020-05-22

上回提到子女復課前,可能會出現各種不安情緒,如擔心學業進度,甚至不想上學等,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、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俊彬博士(Ian Lam)就建議家長必須「積極聆聽」,讓子女知道家長是明白他們的感受,然後再陳述客觀事實,平衡他們的心理,繼而紓緩負面情緒。

子女憂復課後有機會感染病毒

如果子女是擔心學業以外的問題,例如是復課後的衞生情況,每天上課下課,出入人多擠逼的地方,擔心自己會不幸感染病毒,家長又可怎樣安撫他們?林博士指在這種情況下,家長同樣需要先「積極聆聽」,然後再「重新演繹」,舉例說當家長耐心聽完子女的擔憂後,嘗試說「你覺得擔心都好正常,因為疫情又未過去,但我覺得擔心即是代表身體提醒我們要時刻保持警覺。」、「提醒我們不要隨便用雙手胡亂觸摸眼睛。」等,通過這種語言技巧,家長就可巧妙地將子女的負面情緒,轉化為提醒他們要注意個人衞生的心態。

子女過度興奮 忘記保持社交距離?

每名學生對復課心態不一,假如有學生十分期待復課,因為終於可看見親愛的同學們時,或會出現異常興奮心態,不過有家長直言擔心子女太開心、太熱情,衝去擁抱同學、或出現「攬頭攬頸」情況,忘記與同學保持社交距離,林博士指「同學如對復課表現興奮,未必是壞事。」

不過作為家長,其實都有語言技巧可應對,這時就可採用「主動助興」(Active-constructive response),意思指先陪伴子女開心一會,不要立刻潑他們冷水。家長可以先向子女多問問題,例如「你最想見哪一位同學?」、「見到同學後最想做甚麼?」、「有甚麼一定要和同學當面傾談?」家長亦可和子女一起憧憬愉快而有活力的校園生活,說「太好了!終於可以返學啦!」、「你終於可以見返好耐無見的同學仔啦!」,讓子女感受到家長真心分享自己的喜悅,然後再補充「不過呢……記得復課後都要保持1.5米的社交距離啊!」

林博士續說,對於10歲下的小朋友而言,保持1.5米社交距離可能比較抽象,建議家長可嘗試運用具體概念表達,如1.5米大約等於多少隻腳掌的距離,將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,加深子女記憶。如果家長有空,更可和子女在家進行演練(類似角色扮演),由家長飾演子女的同學,子女則做回自己,模仿一次復課後,與同學「久別重逢」的反應,這做法好處是若子女做出一些不適當行為,家長可立刻糾正,到了真正復課後,他們的大腦就有意識要保持社交距離。

下回,林博士將會繼續教家長多種方法,在復課前重拾孩子的生活規律和自理能力。

《星島網》: https://bit.ly/2LVhhcf

子女對復課感擔憂或恐懼 幼教博士教家長處理子女情緒(心理篇‧上)

2020-05-21

教育局早前宣布全港學校將分階段復課,面對長達四個月的停課後,學生終於要重返校園,難免會出現不同情緒和壓力。家長在復課前,又應如何輔導子女,令他們重拾動力上學?星島教育訪問了香港教育大學兒童與家庭科學中心聯席總監、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林俊彬博士(Ian Lam),從心理和生理層面向家長分享處理子女情緒的心得,今回先從心理層面說起。

子女擔心停課追不上進度

畢竟停課多時,子女或會擔心學業成績,憂慮自己追趕不上今個學期的學習進度,又或者覺得停課導致浪費了很多時間學習。林博士認為家長首先必須保持小朋友的成長心態,並向他們解釋其實「只要肯付出努力,配合多些經驗,做任何事情都會有進步。」即使學習進度落後了,只要努力追趕,一定會補救得到。他又引述健身作為例子,指即使瘦削的人通過不斷舉啞鈴,都可增強二頭肌肌肉,令手臂出現「老鼠仔」,同樣道理,正如多運用大腦思考,都會令腦細胞變得更發達,得到更多連結,而腦筋動得愈多,連結就會愈好,因大腦會隨經驗讓人變得更聰明和醒目。為方便家長向孩子解釋甚麼是成長心態,林博士還預備了《成長心態乜東東》小冊子,供家長免費下載(按此)。

子女憂慮很多事情都不懂

每個人都會有負面情緒,更何況是小孩?若子女經常抱怨對很多事情都不懂怎樣處理,林博士認為家長可及時糾正他們的概念,嘗試說「你不是不懂,只是現在未懂,但將來會懂。」家長亦可一一向子女回顧他們之前不懂,但現在卻學懂了的真實例子,例如從前不懂踏單車,但現在卻學會了,通過言語給子女一種希望感。

除了上述的處理方法外,其實仍不足夠,家長還需要配合正確的策略,譬如子女面對密密麻麻的數學文字題時,感到頭昏腦脹,家長可建議子女圈下題目的重點字眼,然後再逐一拆解運算,協助解題,從而計算出答案。

複述子女情緒詞彙 積極聆聽 反映情緒

「我唔想返學!」、「日日咁早起身好攰!」、「如果每日都只係玩就好啦!」一旦子女說出類似上述說話時,林博士直言很明白家長一定會迫不及待想指責子女,但他認為家長在指責子女前,必須要做一項非常重要的事,就是「積極聆聽」,並將子女的情緒詞彙,好像「唔想」、「好攰」及「唔捨得」等先用口複述一遍,讓子女知道其實家長聽得一清二楚,亦明白到子女的處境和理解他們的感受,然後家長再用客觀角度形容一次,例如「你覺得日日早起身好攰!」等,通過反映小孩的情緒和意思,去表現出同理心。

林博士又指,其實很多時子女都是想找人訴訴苦而已,家長如能花上半分鐘至一分鐘先聆聽子女的說法,觀察他們反應,再嘗試說「不過,我記得你之前返學都好開心喎!」、「你仲同我講話小息同同學仔玩得好開心架!」盡可能令他們憶起上學時一些開心片段,從而改變想法,他們的負面情緒往往就會得以緩解。家長謹記,毋須即時否定子女想法,只是換個角度向子女提供更全面和客觀的事實,平衡他們的心理,協助他們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。

下回林博士將和大家分享更多處理孩子不同情緒的技巧,例如子女擔心復課後的衞生問題等,以及協助家長如何在復課前重拾孩子的生活規律和自理能力。

《星島網》: https://bit.ly/2TB7FYg

【劉怡虹博士】學童在家網上學習遇困難

2020-03-04

全港學校停課,網上學習活動大增。劉怡虹博士一項調查發現,大部分受訪幼稚園及小學生的家長表示子女在家學習遇到困難。學童每日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時間,亦超過世衞建議標準。劉博士建議學校應平衡網上及非網上學習,並加強家校溝通。

上述內容撮自《明報》:https://shorturl.at/G7i6g

網教五大挑戰 貧富差最難解

2020-03-23

新冠肺炎來勢洶洶,香港教界需要停課多月,中小學紛紛結合科技推動網上教學,包括五花八門的電子材料以至實時直播課堂,希望做到「停課不停學」。然而風光背後,網教其實也面對重重困難。

教大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劉怡虹表示,疫情停課期間,基層學生在教學資源方面得不到應有保障,令差異激化,認為政府、學界應該反思如何針對電子教學衍生的問題,例如短期內針對學生背景進行教學上的調適,組學校提供必要的器材;或安排少量學生分批回校使用電腦室。

《文匯報》: https://shorturl.at/Q15il

【林俊彬博士】疫境同行

2020-03-09

家長如何令孩子於疫境中,也能保持正能量呢?

林博士於星島日報《親子王》一篇文章中提出多個重點,包括:了解不同情緒、學習緩和緊張和建立正向思維。林博士並運用多個例子闡述箇中道理,讓家長更易掌握重點。

詳細報道可瀏覽《親子王》第511期 8-10頁  http://sp.stheadlin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