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支援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》教育短片

本中心獲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撥款製作一輯教育短片,走訪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及家長,淺談如何支持和引導孩子及青少年健康成長。我們希冀為家長匯集「秘訣」,在教養的過程中得到實質的幫助,並從中紓解育兒的壓力。特別鳴謝各位受訪者及參與拍攝的同工、受訪者家人。

構思·採訪·後期製作顧問:何昭儀、吳梓謙、張宗澤

《支援兒童及青少年健康成長》教育短片簡介

戴公主女士(教育心理學家)

以孩子為本,以自身為榜樣

要加強小朋友的學習動機和成效,可從他們的興趣入手,寓教於樂,並在活動過程中不時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和能力,調整難度和要求,從而提升孩子的解難能力。家長應積極聆聽,了解小朋友情緒變化的緣由,及注意身教的重要性。

張溢明先生(香港心理學會教育心理學部主席)

認知重估,改變想法,遇挫不撓

我們可以使用ABCD方法來處理壓力問題(察覺壓力情緒出現 => 調節呼吸及心情步伐 => 調整想法及思考模式 => 改動日常生活習慣),同時可從幼兒階段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情緒社交發展,為日後成長和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和靈活的能力。

吳浩希先生(家福會青少年服務高級經理)

利用網絡文化提升親子關係

家長應以開放、開明的態度與孩子溝通,並嘗試了解網絡文化對於青少年的意義,從而走入孩子的世界。建議家長採用有傾有講的管教模式推展和諧的家庭關係,在提升自我的管教自信後,會更易於開放價值觀、更容易與子女建立良好的關係。

Stella女士(心靈藝術中心創辦人)

欣賞孩子每一個小進步,尋找Me Time紓緩壓力

家長應了解小朋友行為的背後成因,並控制自己的情緒,而後才可好好管教孩子。家長可以藝術作為了解小朋友內心世界的工具,並予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,欣賞他們的每一個小進步。而家長擁有足夠的Me Time,有助紓壓及管教小朋友。

葉信蘭 與 Hannah (土生土長的非華語學生)

掌握語言技巧,跨越學習和生活障礙

兩位南亞裔同學雖在港土生土長,但擁有與主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語言。學習中文有助這些非華語學生連繫社會中不同範疇的「主流」,找到自信和建立正向心態。她們不但融入社群、提升生活幸福感 ,更渴望以自身經歷回饋社會 。